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透过人工智能看教育之变——吉林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实践观察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2 07:53:00    

人工智能是科技的未来,积极面对接受科技的创新发展是人类的进步;教育是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是教育的根本任务,如何在这场技术变革的浪潮中,寻找到创新和坚守的支点,是教育所面临的时代课题。

当下,走进吉林省大中小学校,从语言模型辅助作文批改,到电子穿戴设备优化体育教学;从小学课堂上构建AI作品,到高校打造智能助教系统……不难发现,人工智能正以看得见、摸得着的速度和力度,融入教育的各个维度。

课堂焕新:AI变身“超级教具”

2024年2月,为进一步探索人工智能教育的新理念、新模式和新方案,推动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深入开展,教育部确定了184个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基地。其中,吉林省有六所学校上榜。一年多的时间过去了,当记者走进省内多个中小学校园,欣喜地发现,人工智能正在从概念变为现实,从技术走入课堂。

在长春外国语学校的英语写作课上,AI软件已经成为日常的教学工具。课堂上,当老师将本节课的话题内容、写作要点介绍完毕,学生们立刻投入紧张的写作中,完成后自行将作文拍照,提交给AI软件。经过几秒钟的等待,AI迅速对其中的词汇使用、句式运用、标点规范以及逻辑连接等方面给出极为细致的修改建议。学生们逐条进行阅读,通过判断与选择,根据提示对初稿进行修改,最后在老师的总结指导下完成一篇高质量的课堂作文。

“在传统教学模式下,一堂课时间内实现对每位学生的作文进行全面细致的批改,是根本不可能的。而且,学生多数是通过背诵范文,然后按照老师的思路去模仿写作。借助AI工具,不但节省了批改时间,最重要的是,学生们在通过AI提示进行查询资料、进行修改的过程中,培养了独立学习思考的能力,避免了原来千篇一律的范式作文,每个学生的作文生成以后,都具有了各自的个性化特征。”长春外国语学校外语教师李岳华说。

课堂上,除了作为教学中的“助手”而存在,人工智能还担任了“主角”。

“李白,你为什么要写那么多诗啊?”“哈哈,写诗乃吾之乐事也!吾欲以诗传吾之情,达吾之意!”……这样看似不可能的隔空对话并非想象,而是在长春市南关区西五小学一年级的课堂里。

作为一名语文教师,从教多年来,黄思蒙总是在想,如何才能让低年级的孩子们爱上古诗、读懂古文呢?在对人工智能的学习和尝试中,黄思蒙发现,AI语音智能模拟系统可以实现她的愿望。“在学习中,学生们针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AI工具与智能体进行对话交流,打破了时空的隔阂,能够帮助学生快速进入情境,提升学习兴趣,让学习变得更加愉悦和深刻。”

如今,在黄思蒙的课堂上,人工智能无处不在,为了让孩子们享受晨读时光,她运用人工智能技术,开发了“安静小树”这一互动工具,“小树”会随着孩子们朗读声音的大小逐渐生长,使得晨读时光变得生动而有趣。

智能教学:重构教育教学“新生态”

人工智能改变了课堂教学和学生的学习方式,也在改变着原有的教学管理模式。

今年春季学期开启不久,长春理工大学人工智能学院认知推理与决策智能团队便自主研发了一套“三人行”智能助教系统,教师可借助系统完成数据分析、教学评价等任务,从而将更多时间用于教学设计与个性化指导;学生则获得更符合个体差异的学习支持,提升了学习的主动性与效果,为打造高效、智能的现代化课堂提供了有力支撑。

无独有偶,经过一段时间的探索,长春工业大学的人工智能技术应用也取得一定效果,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AI赋能体系——线上巡课平台实现学生状态动态监测,美育全景教室推动沉浸式教学改革,编程智能评测系统显著提升作业反馈效率。这些实践显示,AI正重构“教-学-评”三位一体的教学生态,为教育高质量发展注入了新动能。

随着AI在教育教学中的不断深入,为教师的成长发展带来了机遇,也更带来了挑战。

“在具体教育实践中,人工智能通过精准的数据分析与智能化算法,逐步替代了教师繁杂的基础性劳动,这不仅提高了教学效率,也使教师能够将更多精力集中于课程创新设计和深层次的个性化培养工作,实现真正的因材施教。然而,这场变革绝不仅仅是技术层面的简单应用,更是一场教育理念和教师角色的深层转型。教师角色由过去知识的单向输出者,转向智慧的引领者、思维的启发者与价值观的塑造者。这一转型对教师提出了更高要求,需要他们不断更新知识体系、优化教育理念、提升技术素养。” 长春工程学院计算机技术与工程学院、人工智能技术研究院院长赵佳说。

人工智能与教育的合作共生,打造了教学的新生态,让教师“角色转型”,更为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提出了新问题。

在走访中记者发现,“谁来教”“怎么教”是很多学校,尤其是乡镇学校所面临的难题。“对于乡镇学校来说,教育投入很大部分用于基建设施的改造和维护,人工智能等新技术设备和师资培训的投入还是有限的。而且,身边也缺乏可以学习的教学案例,对于人工智能我们现在只能望尘莫及!”一位乡镇中学校长感慨地说。

新兴的技术手段为教育打开了另一片天地,但也让本来就存在的城乡教育资源差距再一次拉开,用好现有的“互联网+教育”资源,加大技术和师资的投入,才能保有教育的公平性。

未来已来:用好“工具”练好“基本功”

今年春季学期开学前几天,一场场“作业赶工大戏”又在千家万户上演。但与往年不同,今年的主角是一位名叫DeepSeek的“选手”,以往需要花费大量时间完成的作业,只需轻轻一点,就能“秒出”答案。家长一边感慨“科技改变生活”,一边揪心:这究竟是“提升神器”,还是“偷懒神器”?

人工智能赋能教育,是趋势,也是现实。但教育的核心价值,不应为技术本身所遮蔽,练好教育的“基本功”,用好人工智能这个“工具”才是正途。

“对于学生而言,人工智能技术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学习便利与个性化体验,但也可能因此过度依赖技术辅助,导致批判性思维与创新能力的退化。因此,教育者必须首先清晰的认识到教育的根本目的不在于技术应用的快捷,而是培养学生深度思考、独立判断与创造能力。教育实践应着重培养学生批判性地使用人工智能技术,引导其充分理解技术背后的机制与局限,从而促进学生的自主学习与综合能力的真正提升。” 赵佳说。

眼下,虽然人工智能已经无处不在,但师生之间真切的人文关怀与情感互动却是人工智能所无法替代的。教育是一场灵魂的呼唤,更是一项有传承性的事业,只有守正,才能创新。

“当下,面对人工智能的冲击,作为教育工作者,我们必须时刻叩问和坚守教育的本心,立足新的教育实践,对中华优秀教育传统进行再发展和再转化,加深对学生的启智、心灵的滋养和基本的认知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的培养。立德树人的根本、教育的‘基本功’绝不能丢。”长春外国语学校校长王昊说。

人工智能归根究底只是工具,是为人服务的,无论技术如何进步,都改变不了教育的终极目标——人的全面发展。坚持将人文精神与技术应用有机结合,积极推动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推进学科交叉、混合式教学和项目制学习等创新模式,构建符合未来需求的高质量教育体系,扬长避短、因势利导,在保持教育温度的同时,实现技术理性与人文精神的平衡,是教育工作者必须要书写的时代答卷。

作者:李开宇 张鹤

责编:秦楚越

编审:裴晶莹

监审:董杰

相关文章
义乌:AI赋能台青创业培训 助力两岸数字经济融合发展
2025-05-12 13:39:00
透过人工智能看教育之变——吉林省人工智能赋能教育实践观察
2025-05-12 07:53:00
湖南交通工程学院举行2024-2025学年五四表彰颁奖典礼
2025-05-09 17:51:00
鸿蒙电脑来了,国产操作系统实现重要突破
2025-05-09 13:16:00
联想日出东方战略强势升级,伙伴智能体加速行业“大洗牌”
2025-05-09 12:1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