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新疆奎屯市开干齐乡高疙瘩泉村:“菌香”四溢促蝶变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8-20 11:34:00
晨光洒向大地,远处的天山雪顶若隐若现,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奎屯市开干齐乡高疙瘩泉村的村民们,一大早便开始忙了起来。
推开智能温控大棚的玻璃门,湿润的空气裹挟着一阵菌香扑面而来。菌架上,一朵朵双孢菇撑开了圆润伞盖。“你看这些‘小家伙’,个头比去年的大不少,能卖上个好价钱。”高疙瘩泉村菌菇种植合作社负责人田民珂笑着向记者说。

志愿者在高疙瘩泉村的智能温控菌菇大棚里采摘蘑菇。沈岑摄/光明图片

高疙瘩泉村航拍。沈岑摄/光明图片
大棚里,20多岁的哈萨克族姑娘古丽加孜拉正手持采菇刀,在菌架之间来回穿梭。这位年轻的姑娘,已是村里的采菇能手。“采菇就像摘棉花,指腹轻托菇脚,刀尖斜切菌柄……”古丽加孜拉讲得头头是道。
“村里的蘑菇不愁卖!鲜菇卖到石河子、乌鲁木齐,还有一部分走进了河南、山东的加工厂,剩下的制成干菇,价格还能再上一个台阶。”一旁的村党支部书记李洪波打开了话匣子:高疙瘩泉村从2021年开始做食用菌种植,如今已建成28座智能温控菌菇大棚。2024年,仅此一项就为村集体增收27.5万元,今年有望达到50万元。
“我们这里日照足、温差大,但是干旱少雨,传统农牧业效益低下。”李洪波回忆,“5年前,全村人均年收入不足8000元,年轻人都想往城里跑。”
转机始于2021年夏天的一次考察。当时,李洪波带领村“两委”班子走进石河子市一家农业科技公司的菌菇基地。现代化的智能大棚里,菌菇正在撒着欢地生长。大家伙儿的眼睛都亮了起来。
看好了就干!在乡村振兴衔接资金的支持下,高疙瘩泉村发生了蝶变。人手不足,47名乡、村干部连夜搬来2000套菌架、菌棒;大棚用水难,党员突击队仅用一天就建成滴灌系统;为调试设备,技术团队在40℃高温的棚内连续奋战。“当首批菌棒冒出雪白的菌丝时,大家心里头那个乐呀!”李洪波说。
如今的智能温控菌菇大棚,借助温湿度智能调控系统、自动化喷淋设备,蘑菇一年四季都能拥有适宜的生长环境。“温度恒定在14℃至17℃,湿度精准调控,手机上就能实时监测,比传统种菇省心多了!”担任合作社技术总监的曲万新介绍,合作社年产鲜菇500吨,均达到无公害品质,除销售及自用外,还可为周边乡镇供应菌种。
同时,合作社从原来的分散菌种采购、粗放管理,发展到如今的统一菌种供应、标准化管理,还邀请市农技专家常态化驻村指导,与新疆农垦科学院建立长期合作关系,鲜菇优质率极大提升。随着菌菇产品市场需求的持续增长,用工需求也不断扩大。合作社优先吸纳低收入村民和留守妇女从事菌菇种植、分拣、加工,人均月增收达3000元。
“大棚租给合作社有租金,进棚干活有工资,年底还能拿分红,咱农民能挣三份钱!”村民林小永给记者算起增收账:通过“大棚流转得租金、务工挣薪金、分红拿股金”模式,高疙瘩泉村不仅实现村集体增收,还带动30户村民每户创收2万元。
“酒香也怕巷子深,要让我们的蘑菇打响名号!”在村党支部推动下,合作社与农产品特色超市签订长期供应协议,拓展社区团购、生鲜直送等线上渠道。合作社还延伸产品线,推出融入哈萨克族文化元素的菌菇干货礼盒,引进草菇、秀珍菇等新品种,统一品牌标识和品控标准,建立产品溯源系统,消费者扫码即可查看种植全流程。
“您看,这是我们正在建设的冷藏烘干车间,月底就能完工。”李洪波向记者介绍,车间建成后,可实现年生产鲜菇800吨,菌菇初加工能力500吨以上。
“以前村里种的是香菇,基料要从南疆运来,成本高。现在种的双孢菇,基料是牛粪和苞谷芯子,可以就近取材,不仅运费低,还解决了农业面源污染问题。种完蘑菇后,尾料还能卖给企业用来育苗。这是妥妥的绿色农业!”李洪波一脸骄傲。
(光明日报 靳昊 赵明昊 孙金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