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天津三所标杆校,看“AI+教育”的生动实践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28 20:40:00
日前,由天津市教委主办、天津市河西区教育局承办的天津市智慧教育校园行活动顺利举办。
来自全国各地的500余名教育从业者走进天津市河西区平山道小学、天津第二新华中学、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共探AI赋能教育数字化转型的实践路径。

平山道小学心愿兑换柜。学校供图
平山道小学:智慧赋能,让每个孩子都能被看见
走进平山道小学,“红领巾”讲解员们正在为观摩团介绍学校的心愿兑换柜。依托五育学生评价系统,平山道小学精心打造了“151”综合素质评价体系,线上展开全程、全面、全员的过程性记录与动态评价,线下通过心愿兑换柜方便学生积攒成长值兑换奖品,软硬一体化,实现评价激励体系闭环,助力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未来人才。
在语文课堂展示环节,教师利用讯飞星火大模型生成数字虚拟人,引导学生通过多轮对话进行情境交流,在实际运用中巩固课上所学到的相关知识,培养表达和辩证思维能力。这种智能化的教学方式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更使课堂教学从单向传授转向师—生—机多元互动。
作为一所以科技与生态教育为亮点的学校,平山道小学构建了涵盖自然科学、人工智能、航空航天、艺术创作等领域的多元化社团体系,为孩子们搭建了探索未知、追逐梦想的舞台。围绕科学教育,老师向观摩团详细阐述了如何借助讯飞美丽科学教学平台进行高效备课,打造“高效、有趣、创新”的科学课堂。她表示,该系统不仅创新了知识呈现方式,更形成了“问题—探究—反馈”的闭环学习生态,能够激发孩子们的好奇心、想象力和探求欲,让科学素养培养真正落地课堂。
在智慧体育建设方面,学校通过智慧体育系统打造安全、科学、智能、高效的课程体系,以数据驱动守护孩子健康运动、快乐成长。

第二新华中学智慧操场。学校供图
第二新华中学:筑牢智能教育新底座,打造生成式AI新生态
第二新华中学重点向观摩团介绍了学校“数字基座+生成式AI”双擎驱动的数字化转型模式。数字基座是学校“数据驱动治理升级”的核心载体,依托低代码引擎与星火大模型能力,通过整合教学、管理、学生成长等全场景数据,基座能够赋能教师管理减负,支撑自主创编应用,并为学校提供科学的决策依据。
在学校的数据中心走廊,教师全息画像、智能应用创编平台、星火教师助手、星火讲评、AI课堂实录与分析、星火智能批阅机等产品应用成为焦点。课前,星火教师助手能够帮助教师快速生成结构化的教学设计框架和互动课件,释放更多精力用于教学创新和学生成长;课中,星火讲评、AI课堂实录与分析等工具可以实现理科题目的分层讲评和中英文作文的智能批改,并通过无感捕捉师生语音、板书等教学行为,完成全场景智能解析;课后,星火智能批阅机的投入使用让作业批改更加高效、精准,推动面批辅导覆盖率大幅提升。
教师说课环节,学校全景式呈现了“AI+学科融合”的创新实践:通过AI闪绘、多模态交互、智能设计工具,并结合传统文化与数字技术,为师生提供高效、趣味化的美育实践工具;依托物联网技术构建的智慧农场劳动教育体系,实现从种植到收获的全流程数据追踪;智慧操场通过AI视觉技术,完成运动姿态实时分析与成绩自动评测;化学课堂创新采用“虚实结合”实验模式,既保障了实验安全,又提升了探究深度……这些实践生动展现了学校教育从经验驱动迈向数据智能驱动的系统性升级。

第四十一中学作《数智赋能育见未来》主题报告。学校供图
天津市第四十一中学:智领精准教学新范式,赋能智慧教育新生态
四十一中在十余年的智慧教育探索中,构建起独具特色的“扬帆志达三个3”模式,即以数据驱动贯穿“三大模块、三个环节、三大场景”,实现教育全链条升级,让规模化教育与个性化培养深度融合,真正落实因材施教。
分享环节,学校作《数智赋能 育见未来》主题报告,详细介绍了如何以数据驱动为核心推动课堂教学精准施教、学习路径自适应匹配、教研模式循证转型,形成“数据采集—智能分析—精准干预”的教育新生态。
在体育馆观摩区,学校集中呈现了六大AI教育创新应用场景:依托星火智能批阅机,实现日常作业到阶段性评估的全场景数据无感采集,让课堂教学有数可依、教学管理有据可查;通过大数据精准教学系统形成精准多维的学业评价报告,帮助教师制定靶向教学策略,为学生规划个性化学习路径;基于日常练习与测评数据的智能分析,为每名学生定制专属个性化学习手册,实现从统一教学到精准帮扶的转变;依托AI听说课堂,构建了覆盖英语听说全场景的智慧教学体系;借助AI课堂实录与分析,形成“AI诊断—导师指导—靶向改进”的闭环路径;通过智慧体育应用,实时监测学生运动数据,实现体育课程的科学化、数据化教学管理。
2023年6月,河西区携手科大讯飞启动智慧教育建设项目,探索基于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新技术的教育治理模式、教育教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创新。此次活动全面展示了河西区探索“AI+教育”的丰硕成果,为全国教育工作者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样本。随着大模型技术与教育场景的深度耦合,未来,教育将迈向更加智慧、公平、个性化的新阶段,让“因材施教”的理想真正照进现实。(中国教育报-中国教育新闻网记者 陈欣然)
作者:陈欣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