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长河到现实岸畔的幽远沉思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2 11:11:00

王昭君、蔡文姬、冼夫人、薛涛、刘禹锡、陆游、李清照、丘濬、傅山、柳如是、黎庶昌、黄遵宪……这一个个耳熟能详的名字,从杜卫东的书中走来,让我感受到一位有历史责任感的作家从历史长河到现实岸畔的幽远沉思。
《在历史的岸边遥望》一书拂去了历史的尘埃,让那些被岁月模糊了的面孔重新泛起了光泽。这部历史人物散文集,绝非一场千载绝世风华的赘述,而是一场跋涉历史长河,与古代圣贤的心灵对话。
从《陆游:岸边的鱼》中,我读到了浪漫诗人气质和铮铮爱国铁骨。一句“诗人的远方不是诗”,道出了陆游“不想成为诗人,终以诗人名世”的悲与喜。且看作家的点睛之笔:“陆游的理想始终被无情的现实屏蔽,就像一条被晾晒在岸边的鱼。诗人的命运何尝不是那个时代的悲哀?”这既是喟叹,也是挽歌,好在那个屈辱的时代已一去不复返了。一位当代作家站在现实彼岸,来倾述历史河床上的故事,心潮撞击出的文字浪花,也许更有力量。
杜卫东落笔沉重,缘于对那个遥远年代的写真,也缘于真正作家所具备的家国情怀。他的散文犹如一台高精度文学扫描仪,穿透了历史人物的肌理,扫描出民族精神的基因。刘禹锡的跌宕人生,在历史长河中不过是一簇浪花,但《永远的精灵》却以诗性文字展现出这位“诗豪”的博大精神家园,于时空交错中,实现了对士人精神的深度解读。贞元二十一年,当长安月夜与沅水秋色交叠之际,当革新志士的急促马蹄与贬谪诗人的临江剪影在文字中相遇之时,作家以三组梦幻般镜头聚焦那“永远的精灵”的坚守。以长安的革新烈焰对应沅水的寒江独钓;以霍去病的骠骑“非无势”映照任安的“终不去”;以刘禹锡的秋日诗情对话屈原的香草美人。这种生动意象,传承着中华民族一代代高洁志士“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的精神与风骨。
黎庶昌是位历史人物,在我印象里远不及陆游、刘禹锡那般闻名遐迩,但一篇《目光》打开了我的眼界。杜卫东笔下“目光”的独到之处为:黎庶昌以清醒认知,穿透晚清衰朽的表象,触摸到了文明跃动的脉搏。这一目光,既是历代文人雅士传承的“革新”理念,也是近代知识分子觉醒的缩影。他以《西洋杂志》开创了“零度叙事”的先河,以超前眼光为国人推开观察世界的一扇窗。黎庶昌的眼光向下凝视着农耕文明的源头,向外眺望海洋文明的潮涌,向上追寻文明的曙光,其一生都在孜孜求索中华复兴之路。这位长久尘封于历史中的先贤,以其远见卓识的目光,“积薪引火、不惜驱命”,虽说“已在历史的天空化作了一缕青烟”,但多少代中国人的梦想,“正由我们这一代努力践行。”于是,我想到了鲁迅的那句名言:“我们从古以来,就有埋头苦干的人,有拼命硬干的人,有为民请命的人,有舍身求法的人,……这就是中国的脊梁。”
如此英杰才俊,在杜卫东书中娓娓道来:像才子“傅山的江湖”,以其忧国忧民,视名利如浮云,虽历经两朝,却终生不仕,做到了“岁寒之冻埋深雪,节在何妨暂折腰”,最终拥有了自己的江湖;像“巨灵一臂数中原”的丘濬,以其人在凡尘俗世,却心系天下的情操,“倾注毕生心血,雕刻着中原的山山水水,雕刻着流逝的时光与岁月”。
如此风华才女,在杜卫东书中也笔笔皆是:像“一叹千年”的蔡文姬,以其侠骨柔情,“在血一样的余晖中绽放”,文姬归汉的久远故事,穿云破雾,在历史的时空中回荡千年之后,又重放异彩;像带着忧怨“绝响”的柳如是,屈屈一弱女子,悲对国破家亡,投湖殉国,“这一跃,白练腾空,水天一色;时间为之肃立,天地为之合掌”;像“大唐一只孔雀飞”的薛涛,虽出身卑微,却做到了敢爱敢恨,以其绝顶的才华,在争妍斗艳的唐代诗坛独树一帜,醉了半个大唐,留下深情的诗句,成为千古绝唱。

杜卫东站在现实岸畔,以21世纪的目光,遥望历史长河的那一端。他虽只看到穿越时空的依稀微光,却能听得到遥远的涛声。这正是“奇人奇文”(见梁衡推荐语)之所在的洞察力。他将沉思聚焦在民族精神的传承、历史人物的人性光辉上,故尔以独特的艺术魅力让读者一睹为快。
我与卫东兄在文字上多有交往,喜欢他的散文和小说的创作风格。读了《在历史的岸边遥望》一书,对其创作特色又有了新的领略。恰如他在后记所言:“这是我倾注心血最多的一本散文集”。这部心血之作除却创作主旨的深刻,在艺术性上也有了新的突破。这部历史人物散文集以诗的语言、散文的笔触、小说的脉络,勾勒出一个个鲜活而生动的人物形象;在人物塑造上,以多层次、多角度的描写展现了人物的多面性,打破了文坛创作上对历史人物题材散文刻板的史书式的直白解读。
杜卫东写王昭君的《云中月》,一改以往“一次无奈的远行”的套路,将情窦初开的少女,隐秘的心灵深处,一点一滴,都描摹得活灵活现。他相信“昭君将命运握在自己手中,她的人生才成了历史册页中的荧光贴”,但他也没将昭君写成“圣女”,在散文下篇《守望》里,他以自己擅长的小说脉络技巧,调动各种描写方式,将昭君的思乡之情和心灵的煎熬写得如泣如诉。正是这种多种情感的交织,方让王昭君这个历史人物活了起来。
杜卫东散文创作尤为突出的是人物刻画,在这部书中又有了新的突破。他写《李清照:欲语泪先流》,以洗练的笔法和生动的细节描写,将李清照早年“赌书泼茶”的雅趣与晚年“半池残荷”的凄冷形成强烈对比,凸显命运的无常;将赵明诚“缒城宵遁”的懦弱与项羽“不肯过江东”的壮烈,通过历史的闪回来反衬她的家国担当。一句“天国也有冷风吗,为什么你会微微蹙起眉头”,就将女诗人与赵明诚的爱与怨表达了出来,可谓入木三分。
这部散文集在叙事结构上娴熟地采用了时空交错的“蒙太奇”笔法。在《永远的精灵》,他写了刘禹锡与屈原的隔空对话,谈了先哲的“上下求索”,也谈了诗豪的“格局与情怀”。在《大唐一只孔雀飞》,他甚至还写了书写者与历史人物对话,“一天天秉笔夜谈,一次次隔空相遇,我好奇:从风尘乐伎到 ‘诗坛一姐’,薛涛怎样完成了跨度如此之大的人生逆袭?我问薛涛,薛涛凝神沉思,含笑不语。”也正是这种叙事结构,再加上诗化了的语言,让散文愈发灵动起来。
品读《在历史的岸边遥望》,我陡然也成了杜卫东的对话人。我们站在历史的岸边,一同遥望,一同聊天。我发现他更像是一位赶海者,在历史的河岸边,捡拾那些散落的中华文明的五彩贝壳,那般专心,那般执著。我站在现实岸畔,也仿佛听到了那遥远的涛声。
作品来源 2025年5月11日《工人日报》,本文有改动
来源:北京号
作者:剑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