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青春江苏的“三重答案”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4 10:30:00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青年理想远大、信念坚定,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无坚不摧的前进动力’。在江苏这片民族工业发祥地上,如何理解从张謇‘实业救国’到当代青年‘智造报国’的百年精神传承,如何以‘强国有我’的信念铸就新时代江苏青年的家国脊梁?”从长江之畔到黄海潮头,扬子晚报联合共青团江苏省委带您解码新时代江苏青年的‘硬核答卷’”。

【精神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青年是社会中最有生气、最有闯劲、最少保守思想的群体,蕴含着改造客观世界、推动社会进步的无穷力量’。江苏青年如何以‘敢为人先’的创新精神,在‘无人区’探路中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澎湃动能?”

———以家国情怀铸就青春脊梁

图:团队共68人,其中35周岁以下青年45人、占比66%

在南京理工大学实验室的灯光下,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新一代火炸药青年创新团队的成员们刚刚结束一场“攻坚战”。这种“高强度”的工作方式,对他们来说已经是“家常便饭”。很多时候他们是处于一种“半失联”的状态,为了追求更符合战场实际的试验数据,很多工作都要在远离人烟的地方进行。他们笑称自己是“盒饭团队”。团队成员韩沛宸告诉记者:“我们曾经在深山驻守了近一个月,那时攀比谁的蚊子包更大,成为了我们苦中作乐的最大趣事。”

而就是在这样的坚持下,这个团队原创核心技术让我国火炮射程提高20%以上,全面超越世界同类武器,解决了欧美尚未突破的技术瓶颈;在国际上首次合成N5-高能化合物,成为新一代战略武器能量源,成果在《Science》《Nature》发表,得到中央军委高度肯定;将退役火炸转化为20余种军民两用产品,带动就业超30万人……他们说:“当我们指导的学生在‘挑战杯’等赛事中斩获国家级大奖时,你可能不知道知道,80%以上的他们毕业后主动投身国防科研一线;当北京冬奥会的“大雪花”惊艳世界时,你可能不知道,其中绽放的烟花,正是用我们转化的退役火药制成;当看到99A主战坦克喷射出我们研制的“低温度感度”火药时,这就是我们江苏青年“把论文写在大地上”的铮铮誓言。”

刘爽:“天魁1号”破防爆壁垒

在南京天创电子技术有限公司的实验室里,85后董事长刘爽带领团队正为防爆人形机器人“天魁1号”调试程序。这位因天津港爆炸案而许下“让机器人替代逆行者”心愿的创业者,用7年时间将企业打造成全球智能巡检机器人领军者。面对防爆人形机器人“无先例可循”的困境,“我们唯一的办法是笨鸟先飞、不断迭代,通过不断地实验验证来不断逼近核心技术指标,别的企业2-3个月迭代一次,我们平均1-2周迭代实验一次,团队接续不间断作战,保证实验的连续性和效率。最终在9个月内取得了防爆认证的突破,成为首个取得权威IICT6级认证的防爆人形机器人。”

“防爆认证不是终点,而是让科技向善的起点。”刘爽说。他的团队已为全球上千家工业企业提供智能化解决方案,产品出货量稳居细分赛道全球前列。“每个时代都有每个时代的机遇,每个时代的青年都有每个时代的使命,唯有把个人理想和国家、民族命运结合起来,提高站位、提升使命感,才能把握趋势、把握机遇、既成就自己也能回报社会。”刘爽说。

【民生答案】

在习近平总书记“乡村振兴,关键在人”的理论指引下,江苏新农人青年如何突破“传统农业认知束缚”与“现代产业体系断层”的双重困局,将“零经验农科实验”转化为“可复制的现代农业范式”?

——用敢为人先定义青春价值

95后海归新农人沈子杰:打造南京首个“盒马村”

27岁的基地负责人沈子杰,这位城市长大、海外归来的“农二代”,2022年正式从父辈手中接过管理重任。在南京溧水区晶桥镇邰村,每天10吨鲜翠欲滴的有机蔬菜从这里运出,其中约50%直供南京21家盒马鲜生门店。他主导建设的有机堆肥厂投用,通过“有机堆肥+生物土壤改良+均衡精准施肥+全程生物植保”四大核心技术体系,使土壤有机质含量提升30%。“年轻人给乡村带来了实实在在的变化。”邰村党总支书记章骏指着新硬化的村路介绍,2023年基地通过大棚租赁和用工带动村集体增收126万元,200位村民年均收入最高达10万元。根据规划,基地在2024年完成300亩智能大棚扩建后,2025年将再新增种植区,持续扩大有机农业的示范效应。

新农人徐子敬带200人“飞”出乡村振兴新航线

在盐城东台,东台雨燕农业科技服务有限公司 负责人徐子敬名牌大学毕业后返回东台,起初从事农业技术推广。随后,他敏锐地察觉到农业无人机这片蓝海,便自掏腰包远赴深圳学习

。随后,他联合17个乡镇成立“雨燕农服”服务站,组建20余个专业服务队伍,带动退伍军人及农村待业青年200余人就业;配置高效植保无人机40余架,日作业能力在1.5万亩以上。2024年,他开展病虫害统防统治无人机飞防作业40多万亩次,高标准农田智能农业机械化作业实现三大新突破,农药用量下降8.5%-13%,病虫害综合防效在95%以上。一套“组合拳”下来,也吸引了更多新农人加入创客服务队伍,年均联农带农200人次以上,将成功的 “零经验农科实验” 模式在更大范围内复制推广。

【文化答案】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文化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江苏青年如何以‘技艺破圈’激活‘文化基因’,让非遗传承与青年审美在双向奔赴中重塑文化自信?”

——让青春与城市文化共赴美好

吴灵姝:12年踏遍21省,抢救6万件非遗“蓝魂”

江苏省人大代表、南通蓝印花布博物馆馆长吴灵姝在父亲的影响下转身回到染缸旁。“老祖宗的手艺不能断在我们这代人手里。”她将青春扎进田野,用12年时间跨越21个省份,抢救6万余件濒临消逝的蓝印花布与彩印花布实物,让民间记忆化为十余部学术专著。为了让蓝印花布“活”在当下,她推动博物馆与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共建传统印染工作室,在南通大学成立艺术研究院,开设12期培训班。

何冠奕:90后“守艺人”与00后“新玩家”共织云锦新经纬

在江苏,非遗传承早已不是“一个人的孤勇”。吴灵姝的团队中,90后学员用AI复原失传纹样;而在南京云锦博物馆的直播间里,00后网友用弹幕为云锦“打call”。云锦主题巴士行进于新春的南京街头;由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南京云锦木机妆花手工织造技艺代表性传承人周双喜开设云锦研学课程;向大众推出围巾、胸针、卷轴、摆件……从事南京云锦文化推广工作三年有余,来自中国台湾的青年何冠奕正和同事一起,通过联名设计、文创品创新等方式,让古老的云锦走入现代人的生活。

正如吴灵姝所说:“非遗传承是场接力赛,而青年正是最有力量的冲刺者。”当蓝印花布染出Z世代的个性,当云锦金线绣出文化自信,江苏青年正以热爱为梭、以创新为线,在千年文脉上织就属于这个时代的锦绣华章。”

策划 徐媛园

扬子晚报/紫牛新闻记者 万承园 笪越 季宇轩 徐媛园

海报 肖甜

相关文章
青年出游新趋势:深圳男生最爱旅游,打卡小众城市成社交货币
2025-05-04 15:02:00
青春江苏的“三重答案”
2025-05-04 10:30:00
南京公交全力保障“五一”客运出行
2025-05-03 08:41:00
假期出游别纠结!武侠早茶、机器人戏台 各地花样玩法等你来
2025-05-02 09:32:00
南京建邺城管“逢车必查”全域全流程监管渣土规范运输
2025-05-01 15:5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