凌晨两点,船舶马达声犹如滚石落地,上海这个紧邻航道的小区深受噪声困扰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9 06:31:00

5月7日0时10分,白色的探照灯一阵晃动,一艘满载砂石的货船从黄浦江缓慢驶入赵家沟河道,寂静的河面瞬间回荡着引擎的震动声,由远及近传入北岸20米外景源家苑小区居民的梦乡。
居民张先生告诉解放日报·上观新闻“民声直通车”记者,从2022年12月开始,赵家沟升级改造后通航,停靠在河岸的船舶数量时不时出现高峰,一度可达100多艘。比如,2024年由于川杨河杨思船闸维修,诸多船舶至赵家沟船闸绕行,又因区属航道整治项目,赵家沟船舶流量增大。尽管相关部门采取了一定措施,但是船舶深夜至凌晨随机停靠的特性,对沿河居民休息带来了旷日持久的影响。如何兼顾航道运输和居民休息之间的需求?记者展开了多方走访。
后半夜陆续停靠数十艘船只,马达噪声犹如滚石落地
赵家沟为东西向河道,宽约100米,直通黄浦江,距离入江口900米处设有东沟船闸。船闸前这段河道内,一道中央堤坝将河道一分为二。靠南的通道用于调节水位、防洪排涝等工作,靠北的一侧用于航道通行。景源佳苑小区就位于北侧河岸,是周边沿河小区中距离河道最近的小区,有4栋居民楼紧邻赵家沟,共计约90户。结合实地走访和测量,居民家主卧正好对着河道,直线距离不会超过20米。靠居民楼一侧防汛墙边,设有“北岸禁停”以及禁止鸣笛的标识。

赵家沟直通黄浦江,距离入江口900米处设有东沟船闸。景源佳苑小区就位于赵家沟北岸。
4月29日下午16时,记者看到4艘满载砂石的船舶和2艘空船并行等候在船闸外,都停靠在中央堤坝旁。直到16时30分左右开闸,船舶陆续启动了发动机。伴随着一阵响亮的轰鸣声之后,船尾飙起水花,此后传来低沉连续的马达声。船舶开始调整位置、向前行进,速度不快,每艘船从起步到过闸平均花了8分钟。
相邻景源佳苑小区的一位居民表示,2022年没通航前,赵家沟与黄浦江的出入口是被拦住的。通航后,起初船舶变多,停得乱,噪声也厉害。一位不临河的居民向记者提供了2024年下半年记录的船舶停靠画面,照片摄于早晨7时,能看到不少船只靠着北岸停靠。此后,管理部门增加了提示牌,拆除了“候闸区”的标识后,停靠秩序有所改善。
但另一名临河居民表示,凌晨仍然会被吵醒,因为船只一旦变多,就可能排不到中央堤坝区域,只能往具有更长“带缆桩”范围的北岸停泊。居民楼为此会受到明显的噪声影响,“船只半夜进来时间不固定,柴油发动机嘣嘣嘣的声音很吵,尤其是加马力的那下声音确实较大。”

经过一夜的喧嚣,5月1日一早,居民拍摄到的船只停靠画面。(受访者供图)
居民张先生记录了近段期间他被吵醒的时刻:4月30日晚上11时50分,4艘船舶陆续从黄浦江进入赵家沟。凌晨2时,打着探照灯的船只进入河道停靠,发出低沉“蹦蹦蹦”声。整个后半夜,18艘船陆续停靠在中央堤岸,三两艘并行停放,靠居民楼的北岸也停靠了17艘。5月5日凌晨1时15分,他辗转反侧被吵醒,早上醒来看到,已停靠了10多艘船。
5月6日晚间9时至凌晨0时30分,记者也展开了蹲点观察。晚间9时38分,一艘满载泥沙的船只缓慢地驶来,马达声音不算大,是有规律的低沉的震动声。但逐渐靠岸时,船只操控需要更多的人为控制,发动机拉油门的声音反复骤增骤减,发出一阵阵没有规律的轰鸣声。晚上11时50分左右,一艘发动机噪声更为尖锐的船只进入河道,高处听得更像刺耳的金属声。凌晨0时10分,另一艘船夹带着分贝更高的轰鸣声缓缓驶来。每隔30秒左右会发出一阵哗啦啦机械运转声,犹如石子滚落发出的巨大噪声。靠岸时,又发出高频的加油门声。

5月6日晚间11时50分左右,一艘发动机噪音更为尖锐的船只进入河道,发出金属摩擦般噪音。

5月7日0时10分,一艘船夹带着分贝更高的轰鸣声缓缓驶来。(车佳楠/摄)
紧邻重要船闸口,设计通航等级1000吨
公开信息显示,东沟水闸的前身东沟套闸在1973年修建,1994年开工建设东沟水利枢纽工程。居民回忆,景源佳苑小区在2004年建成,刚搬入小区时,赵家沟也有船只通行,但河道两岸处于荒芜的状态,停靠数量不多。2011年左右,政府陆续将堤岸加固成防汛墙,也设置了供船只停靠的带缆桩和橡胶缓冲垫。面向居民一侧建设了绿化景观走廊。
2022年,东沟船闸完善设施设备,升级通航等级到1000吨,成为上海的一座重要船闸,便利了从黄浦江进入浦东中北部的船只,降低了区域间的运输成本,缓解了杨思船闸的通航压力。其中,距离船闸前后各500米处左右的北岸成为了候闸区,也是船民进行自助申报进出港的区域,就近停靠也是船民的优先选择。

2022年,东沟船闸完善设施设备,升级通航等级到1000吨,成为上海的一座重要船闸。(车佳楠/摄)
居民多方反映后,今年1月16日,港航局、浦东城管、区航务中心等部门和相关利益方召集居民代表开会进行了交流,承诺会采取措施减少噪声影响。有居民注意到,河道两岸设立禁止鸣笛、北岸禁停、非过闸船只禁止停靠等标识,拆除了西面候闸区的标识,配备了执法的巡查船只。“巡查发现有不过闸船只临时停靠的情况,我们会联系船员告知航行规则,屡次发现将进行行政处罚。同时,我们也对过驳码头的业主、房东(即装货码头一方)进行宣传,尽量减少凌晨调度船只的情况。”上海市港航事业发展中心(以下简称“港航中心”)阮先生告诉记者。

居民反映后,有关部门在河道两岸设立北岸禁停等标识。(车佳楠/摄)
尽管临时停靠的船只明显减少,但只要航道开放,半夜噪声扰民问题就仍然存在。居民与一些船员交流了解到,东沟水闸通常早上8时开闸,下午5、6时左右结束运营。船员后半夜在闸口外等候是因为第二天一早要前往赵家沟上游卸货。“卸完货后大致在中午至下午,再途经船闸去其他码头装货。装完再行驶至赵家沟已是深夜或凌晨,等待天亮,如此周而复始。”对此,居民认为,可否延长运营时间为船只开闸,引导闸内停放?记者多方了解到,针对居民的诉求,东沟船闸综合各方因素,已视情灵活增加开闸次数、在能力范围内延长运营时间,但后半夜运营的可行性不大。
如何兼顾船舶停靠和居民休息需求?
一名环境保护相关的业内人士认为:船只航行与涨落潮有关系,由于每天涨落潮时间不定、时长有限,也会导致这些船不得不在距离船闸不远处靠泊等候。相关法律法规对航道内行驶的船舶没有规定通航时间,所以船舶理论上是可以24小时行驶的。我国《噪声污染防治法》主要是对船舶的声响装置进行了规定,如鸣笛、喇叭的限定较为明确。但船舶发动机噪声污染没有相关规定,上海也没有根据新噪声法出台相关的地方条例,因此执法上存在难度。但是,《噪声污染防治法》也规定:交通干线两侧、工业企业周边等地方建设噪声敏感建筑物,还应当按照规定间隔一定距离,并采取减少振动、降低噪声的措施。常规的交通干线两侧尚能安装声屏障设施,但河道两岸具有观光属性,声屏障设施会对河景房价值产生影响。

船只发动机拉油门的声音反复骤增骤减,发出一阵阵没有规律的轰鸣噪音。(车佳楠/摄)
据此,居民提出一些建议,希望属地政府能帮助沿岸居民安装隔音玻璃,或寻找替代的停靠码头,引导船舶远离居民区。还有居民提议,重新启用黄浦江出口往北大概200米的一处废弃码头。但港航中心调研了解到,该码头此前属于危废品码头,并不合适用来停泊。同时也寻找了其他停泊位置,有的水深条件、设施设备无法满足停靠要求。目前,正在和相关部门协商,争取各方支持,在杨浦区滨江范围寻找停泊服务区。对于拆除北岸带缆桩的建议,多名管理人员表示可行性不高,因为船只候闸时在闸前聚集的习惯难以改变,对改善噪声有多少效果仍是未知数。对于安装隔音玻璃的方案,相关部门尚无回音。
内河运输船舶噪音影响居民生活问题并不鲜见。早在2021年,解放日报·上观新闻刊发过《一天上百艘船在窗外轰鸣!上海这个紧邻航道的小区居民苦不堪言》一文,报道宝山区泰和西路3527弄荻泾花苑小区紧邻航道,深受噪声困扰。后续,区交通委通过为小区靠河第一排居民楼安装隔音窗的方式来缓解问题。
从全国层面看,2022年,广东顺德海事处将辖区内很多敏感水域划定为禁止停泊作业区,避免船舶非法停泊作业产生的噪声影响到附近居民。针对船舶航行噪声,依据《船舶法定检验规则》进行规范,由船级社通过法定检验实施管理,船舶航行运输均需持有合法的法定检验证书,淘汰存在发动机噪声较大的运输船舶等。温州海事局在2015年开始,与专业机构合作调研,走访当地泥浆运输处置协会、运输公司及船舶业主,积极推进内河130余艘内河运输船舶加装消音装置工作。
一名业内人士认为,航道噪声问题的根源在于小区建设时未考虑临近航道必然存在的船舶噪声影响。航道与公路不同,都是依托天然河道建设,而非人工建成,其一直存在且无法迁建,需要城市规划部门在确定建设布局时,依据国家声环境质量标准和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合理划定建筑物与高等级航道的防噪声距离,并提出相应的规划设计要求,通过增加诸如隔音玻璃等降噪措施来减少船舶噪声影响。
原标题:《凌晨两点,船舶马达声犹如滚石落地,上海这个紧邻航道的小区深受噪声困扰》
栏目主编:毛锦伟
视频摄制:车佳楠
来源:作者:解放日报 车佳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