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北疆看中国·北疆百城文化探源】古城文韵照山河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18 12:04:00

在祖国北纬49度的辽阔疆域上,呼伦贝尔草原如碧海翻涌,伊敏河与海拉尔河蜿蜒而过,滋养着这片土地的文化根系,也绘就了春草萌发、夏花绚烂、秋叶金黄、冬雪银装的四时画卷。
海拉尔,这座草原上的明珠,既有新石器时代先民留下的细石器遗存,又有清代戍边古城的历史回响;既有反法西斯战争的铁血记忆,又有文旅融合的现代华章,编织出一幅跨越7000年的文脉长卷。
阳春三月,我们循着哈克遗址的玉璧辉光、呼伦贝尔古城的砖瓦遗韵、反法西斯战争纪念园的钢铁回响走进海拉尔区,触摸这座城最深厚的脉搏,感悟北疆文化的生生不息、源远流长。
草原文化的璀璨星光
在海拉尔河畔的哈克镇,一片不起眼的台地静卧于草原深处。1985年,考古学家在这里发现了距今7000至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聚落遗址——哈克遗址。
海拉尔区文物保护中心副主任宿振华介绍,哈克遗址是呼伦贝尔地区新石器时代细石器遗址的典型代表,该遗址经过发掘整理,出土文物10000多件,包括精美的玉器、细石器、骨角器、陶片和丰富的墓葬。
考古专家从遗址出土陶片中提取碳沫进行测年,遗址最早的年代为距今7710±40年,并且遗址上层包含有青铜时代、汉代前后、隋唐时期及其之后的文化遗存。
走进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展柜中温润的玉璧折射出原始先民对美的追求,锋利的石镞诉说着狩猎时代的智慧锋芒。特别是那些通体抛光的玉器,既有两端刃玉锛的精巧工艺,亦有象征身份的玉璧、玉环,印证着“以玉比德”的古老传统。
呼伦贝尔历史博物馆副馆长赵艳芳介绍,哈克文化是以哈克遗址命名的考古学文化,遗址位于海拉尔河畔草本沼泽湿地的二级台地上。此类遗址在大兴安岭西北侧森林地带逐渐向呼伦贝尔草原过渡的蒙古高原上,面积10万平方公里范围内发现280多处。
细如柳叶的石镞、温润生辉的玉璧、布满绳纹的陶片,在博物馆的射灯下舒展身姿,讲述着北方狩猎民族“逐水草而居”的生存智慧。
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专家认为,哈克文化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对细小石器的高超压制技术,工艺水平达到了中国新石器的顶峰。
哈克文化以细石器为主导,与河姆渡文化、仰韶文化同属新石器时代,不仅填补了北方草原地带早期文化的空白,更以其鲜明的技术特质与信仰符号,成为连接中原、东北亚与欧亚草原文化的关键节点。
商道驼铃的时光切片
当暮色浸染天际,呼伦贝尔古城的灯笼次第点亮,尽显古韵悠长。青石板路上,皮雕匠人的敲击声与马头琴声悠扬交织,羊肉奶茶的香气裹挟着俄式列巴的麦香,将300年的商埠记忆揉进市井烟火。
1734年,清雍正帝为巩固《尼布楚条约》划定的北部边疆,下令修建呼伦贝尔城。这座占地7万平方米的城池,以“副都统衙门、八大商号”为核心,成为清代黑龙江仅有的两座边防城之一。到乾隆年间,晋、冀、鲁等地商人“不远万里接踵而来,他们在城内竞相购地建房,投资设肆”,铸就了“巨长城”“隆太号”等商业传奇,更催生了甘珠尔庙会等草原盛会。
呼伦贝尔城,不仅是军事要塞,更是草原丝绸之路上的商贸重镇,晋商驼队载着茶叶与皮货穿越古道,将中原文化与游牧文化熔铸成独特的边塞风情。
2008年复建的呼伦贝尔古城,以“修旧如旧”重现清代风貌。古城传统中式建筑与草原风情紧密融合,形成古韵风貌与现代新风相融、人文历史与生活气息并存的旅游打卡地。
步入塔日甘呼民族艺术设计工坊,随处可见充满民族风情的皮雕作品。皮雕技艺传承人苏力德凭借卓越的手艺与创新的思维,精心创作出众多具有艺术鉴赏与收藏价值的佳作,年销售额200多万元。
海拉尔区红色旅游开发有限责任公司副经理申玉芳介绍:“现在的呼伦贝尔古城是按照原址原貌复建而成的,是呼伦贝尔历史文化的重要展示窗口,街区由副都统衙门、清代商号、南门城楼、古韵书房等组成,再现了呼伦贝尔城历史上商贾云集、文化交融、富庶繁华的景象。”
今年元宵节期间,呼伦贝尔古城庙会增添非遗新韵:走百病、摸门钉等传统习俗与年画、剪纸等手工艺体验交相辉映,让游客在烟火人间触摸非遗的脉搏。
血色长歌的历史回响
走进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一座18米高的青铜雕塑映入眼帘,形象刻画了中俄蒙三国战士在攻克海拉尔要塞后振臂欢呼胜利的场景。
世界反法西斯战争海拉尔纪念园以原侵华日军海拉尔要塞遗址为基础,通过历史遗迹复原、文物展示与沉浸式体验,生动再现了抗日战争时期的烽火岁月。
1934年,日本关东军在此修筑占地21平方公里的地下要塞,5个主阵地如幽灵般蛰伏,5481米的地下隧道浸染着数万中国劳工的血泪。1945年,苏联红军以牺牲千人的代价攻克要塞,终结了这段黑暗历史。
如今,步入阴冷的地堡,锈蚀的枪械与复原的士兵宿舍令人窒息;地面展厅中,触目惊心的史料,弥足珍贵的文字、承载记忆的画面,都深深地震撼和敲打着每位参观者的心。
2024年纪念园新增的VR战争体验项目,让观众身临其境感受战火硝烟;而“中俄蒙青少年联合研学”活动,则让和平的种子在年轻一代心中生根。
“纪念园是以战争元素为主题的全国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国家国防教育基地、国家4A级旅游景区,年均接待游客超20万人次。”讲解员卢媛媛介绍说。
如今,这里已成为国内唯一以多国视角展现二战史迹之地,海拉尔断桥遗址与苏联红军雕塑群,将游人带回那个战火纷飞的年代。苏炳文广场上,东北抗日救国军的铮铮誓言犹在耳畔回响,这位爱国将领在小城举旗领导的东北“海满抗战”,载入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史册。
文以载道,古韵新生。在这片自然与人文交织的土地上,千年文脉在当代激荡出文旅融合的澎湃乐章。
“十四冬”的主场荣光、两河圣山的自然景观、呼伦贝尔古城的国潮市集、伊敏河的冰雪嘉年华……海拉尔区打造出城景交融、四季皆景的全域旅游新模式。
“红色研学”“森林秘境”“冰雪运动”等多要素联动,让历史与生态成为经济发展的深层动力。2024年,该区接待游客760万人次、国内游客总花费达到130亿元。
从远古星火到商埠繁华的文明进阶,从草原音乐会到冰雪艺术节的时代脉动,这座承载着千年文脉的草原明珠,正以其独特的地理位置、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深厚的文化底蕴,在新时代焕发出更加耀眼的光芒。
来源:内蒙古新闻网
编辑:刘博宇
编审:赵宗杰
终审:刘畅
总监制:肇慧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