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珍稀“鞓红”盛开潍坊峡山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1:14:00    

鲁网4月30日讯(记者 王玉龙)“猩唇鹤顶太赤,榴萼梅肋弄黄。带眼一般官样,祗愁瘦损东阳。”这是南宋文学家范成大咏《鞓红》的一首诗。

“盛游西洛方年少,晚落南谯号醉翁。白首归来玉堂署,君王殿后见鞓红。”这是北宋欧阳修写的一首诗《禁中见鞓红牡丹》,诗前特别注明,称鞓红为“洛中花之奇者也”。

“鞓(音ting)红”是一种珍稀的牡丹品种。相对于姚黄、‌魏紫、‌赵粉、‌豆绿等传统名品,鞓红存世少、见者少、知者更少。但现在,这种珍稀的牡丹已经盛开在潍坊峡山锦绣牡丹园,为这片占地二百余亩、拥有九大色系十大花型三百多个品种六万余株的“胶东第一牡丹园”又增添浓墨重彩的一笔。

(峡山锦绣牡丹园里刚刚绽开的鞓红)‌

鞓,即古代官员腰间所系皮腰带,色深红。鞓红牡丹,单瓣或荷花型,花朵大,形貌美,深红色,呈革质光泽,雅重而不张扬。

据青州文化学者、《青州花卉历史文化》书作者冯蜂鸣介绍,鞓红牡丹,本是青州特产,故又名“青州红”,盛产在唐,著名于宋,传播至清,但因战乱等各种原因,清末时,鞓红名字已无人提及,青州人亦不知其为何物。这一断代经历大约百年。

(鞓,唐宋时官员腰间所系皮腰带,色深红)

鞓红是文化名花。

史载,北宋名臣张齐贤(曾知青州)喜爱鞓红。1005年,他用骆驼将喜爱的鞓红带到洛阳,鞓红由此冠压群芳,名满天下。

欧阳修在《洛阳牡丹记》中曾专门称道,并作诗赞美,誉其为“洛中花之奇者”,在洛阳牡丹中独占鳌头。历代文人如陆游、梅尧臣、苏东坡、范成大、杨万里、辛弃疾等均赞美鞓红国色之首、天香之冠。

宋·陆游《栽牡丹》诗“携锄庭下劚苍苔,墨紫鞓红手自栽”、《和谭德称送牡丹》“洛阳春色擅中州,檀晕鞓红总胜流”、《桃源忆故人·五之四》“城南载酒行歌路。冶叶倡条无数。一朵鞓红凝露。最是关心处”、《潺湲阁小立》诗“水纹靴皱风初紧,花色鞓红露未乾”,均对鞓红牡丹给予高度赞美。

还有明·朱有燉的《风月牡丹仙》第一折“姚黄魏紫驰名姓,鞓红玉板相辉映”;清·曹寅的《客馈洋茶半开戏题》诗“浅擘鞓红皱缬开,半含宝气脱珠胎”;清·姚燮 《韩庄闸舟中七夕杂诗得十三绝句》之一“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鞓红晚气凉”。

还有晁补之“天葩秀出无双”、周弼歌“当头第一带鞓红”、施士杰“可怜欧碧与姚黄,不及鞓红冠洛阳”、易顺鼎“一朵鞓红是国魂”……

古代的文人雅士除了用诗词歌咏鞓红,还特制《鞓红》词牌,乐曲里谱就了一支《鞓红》。清·姚燮有一首诗,再现了他在微山湖上荡舟唱《鞓红》的场景:“木兰桨子藕花乡,唱罢厅(鞓)红晚气凉。”

清末以来,由于战乱动荡不断和自然灾害等原因,青州鞓红销声匿迹。

(游客徜徉牡丹园)

不过天无绝人之路,青州古城景区偶园内还有四株鞓红绽开。

青州偶园为康熙年间文华殿大学士冯溥告老还乡后的住所。当年,冯溥的好友刘兴甫从曹州带来了数百棵优质的牡丹花送到了青州的偶园,这其中就有几株鞓红,由此鞓红得以留存下来,但繁育情况不佳。

2024年,峡山锦绣牡丹园与青州偶园达成共识,决定由锦绣牡丹园全面负责鞓红牡丹品种的保护性繁育工作。同年9月,成功完成了鞓红牡丹的首次采穗嫁接,确保了这一濒危的珍稀品种得以延续。如今,峡山锦绣牡丹园栽培的两垄鞓红长势良好,部分植株已经开出碗口大的花朵,色泽红艳,引人瞩目。

峡山锦绣牡丹园负责人杜先军是个爱花人。去年秋天鞓红牡丹首次采穗嫁接栽培后,杜先军对花枝呵护有加,宛若对待幼子稚女,除了常规的配方施肥、精准滴灌,为防暴晒,他专门将这两垄放在了一片树木的背后;怕鸟啄,插上了驱鸟彩条;预报有大雨,他半夜起来给每株支上了防雨罩……这两垄鞓红也不负众望,陆续开出了花朵。

“移栽成功,长势良好,第二年就开大花,很难得!”多位园艺专家参观后均惊叹。

冯蜂鸣认为,鞓红的特异之处是以单瓣形态彰显淡雅清静,以颜色深红体现厚重典雅,是宋代审美的典范。这与中华文化最高美学风范正相契合。故此,鞓红便在高人雅士心中,一跃而为“洛中之奇花”“花王”“名花”“奇葩”“天葩”“花神”,且成为牡丹国中“当头第一”“秀出无双”。千年来,鞓红成为天香天艳、国花国魂,于精英文化之高端世界,一枝独秀,自领风骚。正如清代诗人所说:“可怜欧碧与姚黄,不及鞓红冠洛阳。”

(近来,参观的游客络绎不绝)

鞓红是文人雅士的精神寄托。宋代众多文豪如梅尧臣、苏轼、陆游、辛弃疾等均曾为鞓红赋诗,使其成为文人笔下的“花王”“名花”“奇葩”,甚至被誉为“总胜流”(牡丹中的统帅)。李清照的词《庆清朝慢》中描绘鞓红“容华淡伫,绰约俱见天真”,就体现了其高洁、淡雅的文化品格。

鞓红还是家国情怀与民族精神的象征。南宋时期,鞓红成为诗人思恋故土、渴望国家统一的象征。清末易顺鼎的诗句“一朵鞓红是国魂”将其提升至民族精神的高度,使其成为爱国情怀的载体。

鞓红是坚韧与生命力的象征。鞓红能在恶劣环境中生长,并在战乱年代一度“消失”后又重现,象征着顽强不屈的生命力,隐喻了中华文化的坚韧与复兴。明代还出现了变异的“后鞓红”(重瓣型),更展现了其适应与演化的能力。

“鞓红牡丹的文化象征融合了宋代审美、家国情怀、文人精神、富贵寓意以及坚韧品格,使其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载体。”冯蜂鸣表示,“中国古代文化的顶峰是宋代文化,这座顶峰上有一座宝塔,那就是宋词宋诗,塔顶上再有一颗明珠,必定是鞓红文化。”

千年国花是鞓红。“下步我们将继续做好鞓红繁育,扩大栽培规模,同时深耕文化延展,做大‘花卉+’文章,为区域共同富裕做出更大贡献。”杜先军表示。

相关文章
义乌市首届国际文化才艺交流大赛启幕
2025-04-30 12:08:00
珍稀“鞓红”盛开潍坊峡山
2025-04-30 11:14:00
十堰张湾区第四教联体世界读书日展演活动多元绽放
2025-04-28 11:45:00
听文物低语,追音浪狂欢,奔赴一场文化 “热恋”
2025-04-28 09:01:00
全球媒体奏响和合之声
2025-04-27 18:0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