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块字丨敦煌月光里的文明接力——我眼中的文明风尚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30 15:58:00
敦煌月光里的文明接力
——我眼中的文明风尚
兰州市第三十五中学 初一(17)班
李晨溪
指导老师:丁璇
夜阑人静,敦煌莫高窟的崖壁上,月光为斑驳的壁画镀上一层银辉。那些因氧化褪色的飞天衣袂、因岁月剥落的佛陀眉眼,仍在星辉下流转着亘古不灭的华彩。我触摸着斑驳的崖壁,仿佛触摸到历史的脉搏——这里不仅是艺术的殿堂,更是中华文明与世界对话的重要窗口。
敦煌之行最难忘的,是那位在洞窟中补画的老师傅。他手持矿物颜料,用画笔修复时间的裂痕,每一笔都带着对历史的敬畏。当汗水滴落在调色盘上,他笑着说道:“壁画里的他们盼了千年,才等到我们续写一生难遇的美学盛宴”。这让我闪过校园里那些平常的画面:图书馆志愿者整理书籍时轻抚书脊的指尖,实验室同学们盯着显微镜时凝神的目光,绿化角小伙伴为盆栽修剪枝叶时屏住的呼吸——原来文明的传承,不只在莫高窟的宏大叙事里,也在每个少年的心间。
食堂的烟火气中,文明化作具体的温度。阿姨的叮咛“吃多少打多少”与《朱子家训》的箴言重叠,“一粥一饭”的训诫在餐盘上落地生根;走廊转角处,学生鞠躬问好的身影与老师颔首低眉的回应,都交织成校园一幕幕温暖的瞬间。原来文明不只是书本里的铅字,更是躬身时扬起的衣角、相视时弯起的眉眼。
从汉明帝为桓荣设几杖的礼遇,到如今校园里此起彼伏的问好声;从《齐民要术》记载的农耕智慧,到食堂就餐时的“光盘行动”——文明从未被束缚为博物馆的展品,而是化作奔涌的长河经久不息。我忽然懂得:我们每个人都是长河中的一朵浪花,既承接上游的澄澈,也孕育下游的波澜。
月光依旧照着莫高窟第九层檐角,敦煌研究院的灯光也彻夜未眠。文明不是古董店里的瓷器,而是火炬传递时的温度。愿你我皆做执炬者,以光盘中的一粒米、问候时的一抹笑、补画时的一滴汗,让五千年的文明之光,照亮民族复兴的璀璨星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