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李颜伟:过度宣传NOA或埋下安全隐患 呼吁监管与车企共筑智驾安全防线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4-09 10:23:00
本报记者 尹丽梅 张硕 北京报道

“发生这样的事情非常遗憾。固然,事故的发生与驾驶者分心,把车辆完全交给NOA有比较大的关系,但我们对于这一事件也要引起反思: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我们能不能吸取教训避免以后再发生这样的事?”
在近期举办的零观汽车特别节目“智驾平权莫忘安全”上,中国汽车流通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李颜伟对《中国经营报》记者如是表示。他指出,新势力车企与传统车企在推广产品时最大的不同是,前者把智能座舱以及智能驾驶作为产品的最大卖点,在传播过程中过度渲染了汽车智能驾驶的功能,由此对消费者造成了误导。
李颜伟所指的事件近期受到全社会的普遍关注。3月29日22时44分,一位在读大学生驾驶一辆小米SU7标准版纯电动轿车在安徽铜陵德上高速公路池祁段行驶过程中,因激烈碰撞混凝土隔离带并起火,酿成了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造成驾驶人和两名乘客死亡。
对于事件的发生,小米汽车方面提供的信息显示,事故发生前车辆处于智能辅助驾驶(NOA)状态,以116公里/小时的速度持续行驶。事发路段因施工修缮,用路障封闭车道、改道至逆向车道。车辆检测出障碍物后发出提醒并开始减速。随后驾驶员接管车辆进入人驾状态,持续减速并操控车辆转向,但紧接着在2秒时间内车辆就与水泥护栏发生碰撞,碰撞前车辆时速约为97公里/小时。值得关注的是,事故发生前涉事车辆NOA系统曾发出脱手预警提示“请手握方向盘”。
上述事件在引发舆论哗然的同时,也引发了汽车行业对于智能驾驶安全性的思考。
李颜伟谈道,当前部分新势力车企在推广产品时大肆宣传智能座舱和自动驾驶技术,有的车企高层通过长途驾驶直播、线上发布会等方式,展示车辆在复杂路况下仍然能做到“全程无接管”,以此证明自己的智驾系统的优越性,这在一定程度上对消费者形成了误导,使之认为智能驾驶比人工驾驶更为安全。
“上述事故中的驾驶人在驾驶的过程中就是把驾驶这个行为交给了NOA,但实际道路情况复杂,在遇到突发状况时,NOA没有给她足够的反应时间,在短短的2~4秒内没有任何人可以让车辆从116公里/小时的速度安全而平稳地停下来。”李颜伟认为,不同于传统车企在智驾宣传时将安全放在第一位,新势力车企是把“NOA无接管”放到了第一位,把安全放在了第二位,在智驾宣传时过度宣传智驾系统的功能,暗示消费者在开车过程中可以释放双手,这样的传播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惨剧的发生。
在李颜伟看来,对于智能汽车而言,现有技术完全可通过车内摄像头监测驾驶员状态,对驾驶人分心、脱手等行为实施提示警示、减速靠边、紧急制动等分级干预,车企在研发中应强化驾驶员监控与风险预防机制。当前不少车型虽然装配了车内摄像头监测驾驶状态,但在驾驶员失去警觉时,缺乏足够的减速、紧急停车等应急措施,使得潜在危险进一步放大。
与此同时,他建议相关监管部门也应对驾驶过程中出现的违规操作,如驾驶员在车内睡觉或其他长时间脱手等情况进行严格管理,并推动将此类高风险行为纳入道路交通法规的监管范围。通过加强执法和完善法规,形成车企与监管部门的协同治理,才能为消费者提供真正安全可靠的出行环境。
在智能驾驶的问题之外,李颜伟还在对话中对新能源汽车价格战及整个汽车产业链的相关问题表达了他的看法。
“我们看到,从2023年开始,部分车企通过降价扩大市场份额,但需警惕行业内产生恶性竞争,并因恶性竞争带来次生危害。”李颜伟指出,某车企此前要求供应商年降10%成本,而汽车零部件行业平均利润率仅为1%~2%,这种挤压必然导致供应商偷工减料,整车的质量也会出现问题,监管部门、执法部门应强化汽车产品质量监管。
“此前部分企业通过降低隐性标准获取价格优势,甚至出现‘同车不同标准’(出口车型质量标准高于国内市场)的现象。一个车企靠在消费者看不到的地方偷工减料来获得价格上的优势,并通过这种行为在市场上获得定价权,这种行为会祸害整个汽车行业的健康发展。要防止汽车行业内卷,就需要相关部门严格把关产品质量,提供一个公平的市场竞争环境,避免因低标准竞价而损害行业整体的安全与诚信。”李颜伟说道。
(编辑:张硕. 审核:童海华 校对:张国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