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家电百科 实时讯息 常识
您的位置: 首页 > 实时讯息 >

拒绝“一闭了之”:大学开放度就是竞争力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5-05 16:21:00    

□张怡婧(山西大学)

时下,空气中浮动着初夏独有的蓬勃气息,本应充满开放活力与人文气息的大学校园,却仍有部分高校选择紧闭大门将公众拒之门外。这一现象不仅关乎大学的社会责任,更折射出高等教育管理中的深层矛盾。

大学作为知识的殿堂,一直以来承载着推动社会进步、引领文化发展的重任。我国众多高校的建设和运营依赖政府财政拨款,这些资金的背后是人民对高等教育事业的殷切期望与大力支持。

从公众角度出发,高校向公众开放具有不可忽视的积极意义。从家长带孩子参观“梦中情校”规划学业,到市民走进图书馆借阅书籍,再到爱好者聆听学术讲座拓展视野。面对这些合理诉求,大学本应以开放包容的姿态拥抱社会。而紧闭的校门实则是对公共教育资源享用权的隐性剥夺。这种以“减少管理麻烦”为导向的治理逻辑,看似理性实则短视——用物理围墙隔离社会需求,不仅割裂了教育与生活的天然联系,更让大学逐渐失去应有的开放包容的气质。

从高校自身发展来看,封闭管理确为高校省去诸多麻烦。例如限制校外人员进入可减少盗窃、诈骗等事件的发生和校园设施被挤占的可能。但这种选择本质上是短视的。大学作为知识传播与思想碰撞的枢纽,其封闭将阻碍社会共享学术资源,削弱与社会的联结。在全球化的时代背景下,开放包容是大学国际化的基石。若连本土公众都无法自由进入又何谈与世界对话呢?况且单纯依赖封闭而非科学治理,高校难以积累应对复杂社会问题的经验,从长远来看反而会弱化自身的管理能力。

当然,开放不是放任,而是对治理能力的深层考验。高校可以通过精细化管理实现“开放而不乱”。例如,可以开发线上预约系统,限定参观时间与区域,既满足公众需求又避免过度人流干扰科研与教学。其二,将图书馆、校史馆等公共设施与教学区、宿舍区隔离开来,划定“可参观区域”与“学术保护区”,平衡开放性与专业性。其三,可以定期举办“校园开放日”“学术嘉年华”等活动,让公众感受大学的魅力,变“被动开放”为“主动传播”。更重要的是教育主管部门需明确高校的公共服务责任,将开放程度纳入考核体系,引导高校从“管理思维”向“服务思维”转型。

大学之“大”,在于其胸怀与格局。封闭校门看似规避了风险,实则背离了高等教育的公共性本质。唯有让校门随春风敞开,让知识与思想自由流动,大学才能真正成为照亮社会的精神灯塔,在开放与交融中实现高等教育服务社会、培育人才的崇高价值。

相关文章
拒绝“一闭了之”:大学开放度就是竞争力
2025-05-05 16:21:00
苏州一直升机坠落致1死4伤
2025-05-03 10:40:00
2025届英中全球优录综述(截至5.2)
2025-05-02 16:02:00
新亚实验 ALevel 项目启航,点亮湾区国际教育新篇
2025-05-02 09:15:00
今年一季度全国社会物流总额达91万亿元 工业品物流总额比重超八成
2025-04-29 11:33: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