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国青少年今年夏天不远万里来上海竟是为了这件事……
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7-25 12:54:00



欢呼声与不舍的泪水交织在舞台,各国少年的衬衫上写满了各种语言的留言。第十九届上海国际青少年互动友谊营昨天落下帷幕,在过去难忘的两周里,来自全球20个国家的125名青少年相聚申城,畅游黄浦江畔,登顶“上海之巅”,沉浸式体验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临别之际,少年们互道珍重,深情告白:“从未想过能与这片土地结下如此深厚的缘分。在这里,我收获了一生的挚友。”
“在上海,我好像有了个‘新妹妹’”
背着双肩包,美国尤方玉屏学校14岁初中生艾米莉·海史密斯走进了12岁上海女孩冯姝雅的家门。
冯姝雅一家精心安排了充实行程,迎接这位远道而来的小客人:羽毛球锻炼、品尝地道上海小吃、探访历史遗迹、共享温馨团圆家宴。“我们要让艾米莉留下一份难忘的上海记忆。”冯姝雅说。
来自旧金山的海史密斯,从幼儿园起就开始学习中文,并为自己取名“韩孑孑”。她平时就钟爱家附近唐人街的中餐,“春卷、炒肉都吃过,最爱吃面条”。此行是她首次踏足上海,一切都充满新奇——哪怕在炎炎夏日,她也执意点上一碗从未尝过的滚烫小馄饨,品尝后不禁赞叹:“鲜掉眉毛了!”
海史密斯对中国文化兴趣浓厚,从小就熟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十二生肖等传说故事。得知行程中有“探寻上海之根”的项目,小姑娘格外兴奋。漫步广富林文化遗址的水下博物馆,一场关于上海前世今生的时空之旅在她面前徐徐展开。“建筑复原得太逼真了,好震撼,我们仿佛穿越了历史长河。”

尽管顶着烈日在外活动了一整天,海史密斯与冯姝雅却丝毫不觉疲惫。回到家中,两个女孩兴致勃勃地跟着冯姝雅的父母一起包馄饨,分享着一天的趣事。海史密斯感觉,自己仿佛真的“当了一天上海人”,深切感受到中国家庭的温暖。“一早起床就能吃到热腾腾的煮鸡蛋,看不懂的中文冯姝雅都会耐心帮我翻译,家里每时每刻都充满欢声笑语。”在美国,海史密斯有两个妹妹,此刻她觉得“好像又多了一个可爱的小妹妹”。
送别海史密斯后,冯姝雅一家在家中书桌上发现了一封信,是这位美国小姑娘临行前夜悄悄写给他们的心声:“家庭是让我能做自己的港湾。谢谢你们,让我感觉上海就是我的家。”一年一度的盛夏之约,就这样悄然在国际青少年之间架起了一座连心桥。
从针灸到中国文学,解锁中华文化密码
为期两周的行程中,浓郁的“中国风”体验是重头戏,也是各国青少年认知中国文化的第一步。洪都拉斯少年路易斯·安东尼奥·雷东多从未体验过中医,当针灸师手持纤细银针靠近时,他起初不免紧张。“手臂有点酥麻感,但疲劳一下子就消失了,真是太神奇了!”这次体验仿佛为他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雷东多饶有兴致地体验了耳穴贴敷、正骨推拿,还像模像样地学起了《易筋经》动作。“中华文化真是博大精深,学也学不完!”

2023年,中国与洪都拉斯正式建交。今年,洪都拉斯青少年首次加入友谊营大家庭。“父亲鼓励我出来看看世界,亲身感受这个东方国度的魅力。”带着对中国的无限好奇,雷东多踏上了旅程:从洪都拉斯飞巴拿马,再转机法国巴黎,途中遭遇航班延误,最终于凌晨两点抵达上海。长途跋涉和时差困扰让他在最初几天几乎没合眼,但他却兴奋不已:“这一趟太值得了!上海的高楼大厦、热情好客的市民,让我激动得难以入睡。”雷东多坦言,地理距离和语言差异曾让两国彼此了解甚少,正因如此,此刻的相聚才意义非凡。“我还想去北京、成都!希望未来有更多洪都拉斯人能来到中国、了解中国、爱上中国。”

今年的友谊营中,中文已然成为最受欢迎的“国际通行证”。来自匈牙利布达佩斯匈中双语学校的姑娘们学习汉语已近十年。她们坦言,学习中文的动力源于对来华旅游和深造的向往。这份“磨炼”虽不易,但收获满满。“学霸”帕博·诺拉·玛莉安娜是班上的佼佼者,中文考试成绩总在95分以上。“我最喜欢的中文祝福是‘年年有余’,希望我的中文水平也能不断精进,越来越‘有余’!”而美国营员大多来自尤方玉屏学校。该校以美国公立学校历史上首位华裔教师尤方玉屏命名,设有中文沉浸式课程,教师用粤语授课,每位学生都有自己的中文名。因此,包括海史密斯在内的美国营员们,不仅能说一口流利的中文,其中不少人的粤语甚至比普通话更为地道。
就连各国领队们也多是“中文爱好者”,以自己的方式联通汉语世界。布基纳法索领队穆尼拉·德梅曾在北京理工大学完成本科学业,回国后成为一名独立翻译兼中文教师,致力于向同胞传授中文。“中文非常优美。如果我的同胞们无法领略这份美好,那将是多么遗憾的事情!”意大利领队玛格丽塔·里佐洛则一直坚持在线学习中文课程。她热爱阅读余华、莫言等中国作家的作品,中国文学展现出的如大树般枝繁叶茂的蓬勃生命力,让她渴望深入探寻其精妙。“我终于明白马可·波罗为何会对中国魂牵梦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