床前明月光的“床”代表什么意思?原来我们一直都学错了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08-31 08:51:33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这首诗出自唐代诗人李白的《静夜思》,相信大家对这首诗词并不陌生,甚至很多人学会背诵的一首诗,就是《静夜思》。
“那透过窗户映照在床前的月光,起初以为是一层层的白霜。仰首看那空中的一轮明月,不由得低下头来沉思,愈加想念自己的故乡。”这首诗写的是在寂静的月夜思念家乡的感受。
诗的前两句"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是写诗人在作客他乡的特定环境中一刹那间所产生的错觉。一个独处他乡的人,白天奔波忙碌,倒还能冲淡离愁,然而一到夜深人静的时候,心头就难免泛起阵阵思念故乡的波澜。何况是在月明之夜,更何况是月色如霜的秋夜。"疑是地上霜"中的"疑"字,生动地表达了诗人睡梦初醒,迷离恍惚中将照射在床前的清冷月光误作铺在地面的浓霜。而"霜"字用得更妙,既形容了月光的皎洁,又表达了季节的寒冷,还烘托出诗人漂泊他乡的孤寂凄凉之情。
诗的后两句"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则是通过动作神态的刻画,深化思乡之情。"望"字照应了前句的"疑"字,表明诗人已从迷朦转为清醒,他翘首凝望着月亮,不禁想起,此刻他的故乡也正处在这轮明月的照耀下。于是自然引出了"低头思故乡"的结句。"低头"这一动作描画出诗人完全处于沉思之中。而"思"字又给读者留下丰富的想象:那家乡的父老兄弟、亲朋好友,那家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那逝去的年华与往事……无不在思念之中。一个"思"字所包含的内容实在太丰富了。
这首五言绝句从"疑"到"望"到"思"形象地揭示了诗人的内心活动,鲜明地勾勒出一幅月夜思乡图。诗歌的语言清新朴素,明白如话;表达上随口吟出,一气呵成。但构思上却是曲折深细的。诗歌的内容容易理解,但诗意却体味不尽。
明人胡应麟说:"太白诸绝句,信口而成,所谓无意于工而无不工者"(《诗薮·内编》)。这首《静夜思》可以说是李白诗歌的"自然"和"无意于工而无不工"的艺术特色的极好说明。
这首诗可以说开蒙了一代又一代的人,然而,很多老师把这首诗词解释错了,并且在错误的基础上,错出新花样。
床前明月光中的“床”,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生活之中休息、睡觉的“床”,绝大多数老师都是望文生义!
唐代的砖壁井,比陶圈井砌得更深、更大,储水量多且水质更好。为防止人跌入,井边常设有称之为“床”的护栏。李白诗“床前明月光”中的床,指的就是这个。
一代又一代的老师。一代又一代的参考书,都将床前明月光的床解释成床边,床前,他们又教给下一代人。我们现在的语文,看似越来越精致,一篇古诗词,赏析的越来越到位,当时心情、心境分析的入木三分,让人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觉。可是书本做的越来越精致,但是学问却不深究,很多老师图一时方便,想当然的认为自己讲什么,就是什么,甚至说我当时的老师就是这么教我的。辅导的参考书,更是以利益为先,书越厚越好,话说的越深越好,让人捉摸不透,产生出高深莫测的感觉,才叫水平!这种糊弄的精神,是否也是懒惰的一种体现?如果我们的教师能够有认真钻研的精神,如果我们的辅导机构能有认真负责的态度,不以金钱利益为主,是否孩子就会少犯一些错误,学到一些真东西?
诸如此类的事情还有很多,比如名言名句生搬硬凑,一句名言拆分成两部分,只说好听的那部分,很多名言如果看整句话,其中的含义与截取的半句话,根本不一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