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血压温阳类药对:附子和人参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5-01-03 09:50:33
【单味功用】
附子:为毛茛科植物乌头的子根的加工品。辛、甘,大热;有毒。归心、肾、牌经。回阳救逆,补火助阳,散寒止痛。主要用于亡阳厥脱,肢冷脉微,阳瘘宫冷,心腹冷痛,虚寒泄泻,明寒水肿,阳虚外感、寒湿痹痛,阴黄,虚寒头痛,虚寒便秘,虚寒痛经等。
附子大辛大热,纯阳燥烈,上助心阳以通脉,下补肾阳以益火,能速回散失元阳于须臾,力挽厥脱之危候于俄顷,有“回阳救逆第一品药”之称。为治疗阳气衰微,阴寒内盛;或大汗、大吐、大下后,见冷汗自出,四肢厥逆,脉微欲绝等亡阳厥脱;元气大亏或暴崩失血,导致阳气暴脱,见大汗淋漓、气促喘急、肢冷脉微者的要药。附子辛热温煦,能通行十二经,温一身之阳气,有峻补元阳以消阴翳之效。
附子补肾阳,以治肾阳不足、命门火衰、阳瘘宫冷、腰膝酸软等;附子补心阳,以治心阳不振,阴寒痼结,心痛彻背,背痛彻心,胸痹疼痛等;附子补脾阳,以治脾阳不振、阴寒内盛、脘腹冷痛、大便溏泄等;附子补脾肾阳,以治脾肾阳虚,水湿内停,肢体浮肿,小便不利;附子助阳解表,以治素体阳虚,兼感风寒,发热脉沉者。
故凡阳虚诸证均可应用,尤其肾、心、脾诸脏阳气虚弱者,更为适用。附子辛散温通,善逐风寒湿邪,有较强的散寒止痛作用,故凡风寒湿痹周身骨节疼痛、屈伸不利者每多用之,尤善治寒痹痛剧者。
人参:为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甘、微苦,微温。归脾、肺经。大补元气,补脾益肺,生津止渴,安神益智主要用于气虚欲脱,脉微欲绝,脾气不足,中气下陷,肺虚喘咳,气短乏力,津伤口渴,虚热消渴,失眠健忘,心悸怔忡,血虚萎黄,阳瘘宫冷等。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益气固脱,挽救危候。凡大病、久病及大吐泻、大失血等各种原因所致人体元气耗散、体虚欲脱、脉微欲绝之危重证候,单用大剂量人参浓煎服(独参汤)即有明显的大补元气、固脱复脉的功效。故人参能回阳气于垂绝,祛虚邪于俄顷,实为治疗元气虚脱、虚劳内伤的第一要药。人参甘温人脾经,补脾调中,鼓舞牌气,助生化之源,为补脾气之要药,故常用于脾气虚弱、运化失司、生化无权所致的神疲乏力、少气懒言、食欲不振、腹胀便溏,及脾气虚极、中气下陷、久泻脱肛、内脏下垂等。
人参归肺经,大补元气,补五脏,尤善补肺气,亦为补肺气之要药,故可治久病喘咳,肺气耗伤或生化不足,肺气虚弱,宣降失常所致的咳嗽无力、气短喘促、懒言声微、咳痰清稀、倦怠乏力、自汗脉微,及肺肾两虚、摄纳无权、咳嗽虚喘者。人参甘温不燥,补益脾肺,助运化,输精微,布津液,使气旺津生,而达益气生津止渴之效,《别录》云:“调中,止烦渴,令人不忘。故适用于热伤气阴,口渴多汗及内热消渴。
人参大补元气,益心气,气足则神旺,故既补气以安定心神,又益智而振奋精神,常用于心气不足、失眠多梦、心悸怔忡、心神不宁;心脾两伤,气虚血亏,失眠健忘,体倦少气;心肾不足,阴亏血少,虚烦不眠。
人参甘温,大补元气,益气以生血,具气血双补之效,故可用治脾胃气虚、化源不足、血虚萎黄之证;又能益气以助阳,故又用治元气不足、命门火表、阳瘘宫冷之证。此外,因人参大补元气,扶正祛邪,无论外感内伤,只要属正气不足,或邪气未尽而正气已虚的证候,均可使用。
【配对应用】
附子辛热纯阳,上助心阳以通脉,下温肾阳以扶先天,禀雄壮之质,引人参通行十二经,救厥逆,挽回失败之元阳;人参味甘而微苦,性微温,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增智、益肾壮阳,力宏而迅疾,可回元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又均归心、脾二经,二药相须合用,辛甘之味,可上助心阳,中益脾土,下补肾阳,力专用宏,有大温大补、回阳救逆之功。且附子得人参则回阳而无燥烈伤阴之忌,人参得附于则既补气而又增温养之力。
【用法用量】
附子3~15克。人参5~10克,宜文火另煎兑服,或研末吞服(每次1.5~2克,日服1~2次),大量可15~30克。
【应用禁忌】
附子、人参相伍为温补之剂,凡实证、热证、正气不虚者忌服。孕妇忌服。
【名家经验】
1、起居不慎则伤肾,肾伤则先天气虚矣。饮食不节则伤脾,脾伤则后天气虚矣。补后天之气无如人参,补先天之气无如附子,此参附汤之所由立也。二脏虚之微甚,参附量为君主。二药相须,用之得当,则能瞬息化气于乌有之乡,顷刻生阳于命门之内,方之最神捷者也。(《医宗金鉴》)
2、人之元气,生于肾而出于肺,肺阴不能制节,肾阳不能归根,则为喘脱之证,用附子人肾以补阳气之根,用人参入肺以济出气之主,二药相济,大补元气,气为水之阳,人参补气之阴,附子是补水之阳,知此,则知一切补气之法。(《血证论》)
3、附子大辛大热,善补命门真火,为回阳救逆第一要药;人参甘温不燥,能大补元气而固后天之本,拯危救脱。二者相合,辛甘化阳,上助心阳,中益脾阳,下补肾阳,共收益气回阳固脱之功。
4、附子辛而大热,温补元阳而大扶先天。人参甘温,大补元气而固脾胃后天。附子善走行而引人参通行十二经,挽元阳于散失,救厥阴于瞬间。二药合用,辛甘助阳,上助心阳,下补肾阳,中益脾土;且附子得人参,则回阳而防燥烈伤阴之弊,人参得附子,则补气而兼温养之功。适用于正气大孕、阳气暴脱之四肢逆冷、呼吸微弱、汗出肢冷、脉微欲绝等症。
5、人参甘温,长于大补元气、益气固脱;附子辛、大热,善于回阳救逆、补火助阳。两药配伍,可增强回阳救逆、益气固脱的作用。
6、附子辛热纯阳,上助心阳以通脉,下温肾阳以扶先天,禀雄壮之质,引人参通行十二经,救厥逆,挽回失散之元阳:人参味甘而微苦,性微温,能大补元气、补脾益肺、安神增智、益肾壮阳,力宏而迅疾,可回元气于垂绝,却虚邪于俄顷;又均归心、脾二经,二药相须合用,辛甘之味,可上助心阳,中益脾土,下补肾阳,力专用宏,有大温大补、回阳救逆之功。且附子得人参,则回阳而无燥烈伤阴之忌,人参得附子,则既补气而又增温养之力。
【古今名方举例】
1、参附天麻汤
组成:附片15克,人参、丹参、钩藤、石决明、葛根、川芎各30克。
功效:补气益肾,活血养心,平肝潜阳。
主治:高原地区高血压病。
临床运用:上方加水1000毫升,久煎浓缩至150毫升,每服50毫升,每日3次,7天为1个疗程。用药期间,停服其他降压药。用本方治疗高原地区高血压病 86例,男47例,女39例;年龄最小23岁,最大73岁;病程最短6个月,最长24年。经4个疗程治疗,痊愈43例,显效31例,有效8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95.35%。
2、参芪桂附汤
组成:别直参3克,附子9克,黄芪15克,五味子9克,桂枝9克。
功效:温阳益气。
主治:高血压心脏病。症见咯血,通身红肿,面色萎黄而无华,唇色暗然,语言音低,舌淡苔白,脉弱。
临床运用:水煎服,日1剂。
3、小续命汤加减
组成:附子9克,新参12克,麻黄9克,防己12克,黄芩12克,桂心6克,甘草3克,芍药12克,川芎12克,杏仁9克,防风12克,生姜3克,等。
功效:平肝潜阳,祛风止痛。
主治:高血压病。
临床运用:日1剂,水煎服。
4、地黄饮
组成:淡附片10克,皮尾参(另兑入)20克,生熟地各30克,山萸肉30克,生龙牡各30克,细石斛10克,麦门冬10克,五味子10克,肉苁蓉10克,枸杞子10克,远志5克,石荈蒲5克,肉桂5克。
功效:大补真阴,摄纳浮阳。
主治:高血压危象。
临床运用:水煎服,日1剂。
【名家验案】
1、温阳利湿法治疗高血压性眩晕
陈某,女,48岁,3月24日初诊。4年前起经常有眩晕,血压不稳定,波动在(190~140)/(120~90)mmHg之间。心慌,虚烦懊恼,胸膺有时发闷,形体逐渐发胖,四肢自觉发胀,腿软沉重。腰部酸痛,睡眠欠佳,入睡困难多梦,小便频而短,大便正常。据医院检査为:高血压。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状动脉供血不足)。脉沉迟、舌质正常,后根苔薄黄腻,血压168/98mmHg。病由阳虚湿盛,治以温阳利湿。
处方:川熟附子(打)4.5克,党参6克,生白术6克,茯苓6克,白芍6克,桑寄生9克,狗脊(炮)9克,龙骨(打)9克,牡蛎(打)12g。
4月6日复诊:服药后腰已不痛,上午头晕已微,下午尚晕,晚间少腹隐痛,脉沉细迟,舌暗红无苔。虽阳虚湿盛,阴亦不足。治宜阴阳兼顾,温阳益阴法。
处方:川熟附子(先煎)18克,党参6克,白芍6克,连皮茯苓9克,熟地6克,桑寄生9克,龙骨(打)9克,牡蛎(打)12克,狗脊9克,杜仲9克,川楝子(炮)4.5克。5剂。
4月14日三珍:服药后头晕又减,虚烦懊恼、脐下腹痛俱见好转,纳谷尚可,睡眠仍不佳,血压118/78mmHg,脉弦缓,舌正常无苔,病势已减,仍用温阳益阴。
处方:川熟附子(先煎)4.5克,党参6克,生白术6克,白芍6克,连皮茯苓9克,熟地6克,枸杞子6克,桑寄生9克,杜仲9克,龙骨(打)9克,牡蛎12克,川楝子(炮)4.5克。5剂。
5 月11日四诊:服上药后,头晕、心烦未作,血压稳定而正常,最近胸膺憋闷不舒,睡眠欠佳,有时因憋闷而惊醒,饮食尚好,大便正常,小便次数多,脉左沉微弦滑,右沉迟,舌质正常无苔。服温阳益阴之剂,头晕、心烦虽解,而胸阳不足以致痰湿阻滞、心气不宁。治宜调心气,温化痰湿。
处方:茯苓6克,法半夏6克,竹茹3克,枳实(炒)3克,菖蒲3克,枣仁9克,党参4.5克,远志(炙)4.5克,白术4.5克,生姜2片,小麦(炒)9克,大枣(劈)3枚。5剂。(隔日服),随访诸症皆愈。
说明:患者头晕、血压高,然而脉沉迟、脉细迟皆阳虚阴盛之象舌质不红,形体发胖,四肢自觉发胀沉重,困倦乏力,小便频数,综合脉症又为阳虚湿盛之征,法宜温阳理湿,若误用苦寒清热之剂,则更损其阳,致使阴阳更失平衡,病情必因此而增变。用附子汤温阳益气利湿,龙骨、牡蛎养阴潜镇虚阳,佐以桑寄生、狗脊、杜仲、枸杞子补益肝肾,此方略予增减,共服15剂,而头晕、心中虚烦皆除,血压降至正常。但胸膺憋闷、睡眠欠佳,改以十味温胆加减,调心气化痰湿善其后。
2、温阳泻肺法治高血压心脏病心衰、水气上凌案
童某,男,65岁。初诊:8月9日。
主诉:患原发性高血压10余年,间断服药,血压未能控制。刻下咳嗽气喘,全身浮肿,心慌乏力,四肢不温,尿少,行动需人扶持。
诊查:面色浮白,语声短促,舌暗红胖,舌苔腻浊,脉弦涩短略伴结代。血压180/110mmHg,三大常规检查无异常,听诊主动脉第二音亢进,肺底有湿啰音。
辨证:心肾阳衰,水气上凌。
治法:温阳泻肺。
处方:红参10克,制附片10克,黄芪50克,桂枝7克,炒白术6克,葶苈子12克,茯苓、泽泻各15克,五加皮15克,广皮6克。6剂。
二诊:咳喘大减,浮肿亦退,精神食欲好转,尿量增多,浊苔趋化,血压降为160/96mmHg。前法合拍,照方加桑寄生15克,再服6剂。
三诊:咳喘平定,浮肿退尽,食欲已振,二便自调,肢体转暖,面有红色。原方去葶苈、加五味子9克,再服6剂。
患者前后共诊12次,服药60余剂,观察1年,病情稳定、能室外活动,自理生活。
说明:本证病情久延,喘肿甚剧,心慌胸闷,面色浮白,四肢不温,血压虽高,但却是心肾阳衰、水气上凌之证,选用温阳泻肺自为当务之急。本方参附二药为君,益心气而助肾阳;以黄芪、桂枝为臣,补肺气而通达腠理,温通十二络脉;再配以葶苈、茯苓、泽泻,以泻肺实而引水下行,奏急则治标之功;佐白术、广皮健牌而化中州之湿,助后天生化之力;生姜行水消肿为使药。全方配伍得当,标本兼顾,故奏效颇神。本证血压本高,投药之后,血压渐平,说明高血压有阳虚证者,酌情使用参芪、附、桂,反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