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花开尽更无花的上一句是什么?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3-04-12 18:02:24
“芙蓉映水菊花黄,满目秋光。”秋日时节,正是菊花开得最艳的时候。
菊花原产中国,又名菊华,九华,帝女花,是中国最古老的观赏花卉之一,至今已有三千多年的历史。在辞书之祖《尔雅·释草》里写“蘜,治蔷”,注解为“今之秋华菊。”《礼记·月令》里也有“季秋之月,鞠有黄华”的记载。
菊花作为花中四君子之一,是中国古典诗词中的经久不衰的题材,象征高清远逸的君子之德,多用来形容人品出众,高风亮节,洁身自好的美好情操。菊花文学意象的形成,与一位诗人分不开,他就是陶渊明。现在人们提到菊花,就会想起晋陶渊明独爱菊,说到陶渊明,又总离不开那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不过,回溯文学史上的菊花,我们的视野先要回到先秦时的楚国,从屈原说起。屈原在《九章》中说,“播江离与滋菊兮,愿春日以为糗芳”,在《离骚》中吟,“朝引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在《九歌》中更以菊花收尾,“春兰兮秋菊,长无绝兮终古。”诗人在江边栽下菊花,愿意以菊花花瓣为食,并向上天祈祷春兰秋菊,美好的生活能够岁岁如此。此时的菊花只是屈原笔下众多香草中的一种,如果说特殊,也只是特别好吃而已。
屈原之后,后世题咏菊花的诗作要么写菊花的自然之美,“英英丽质,禀气灵和。春茂翠叶,秋耀金华”,要么写菊花的食用药用功能,如“服之者长寿,食之者通神”。也有诗人写菊花傲霜不凋,如“贞松隆冬以擢秀。金菊吐翘以凌霜”,但是真正把菊花内涵提高到清高君子的,还是陶渊明。
《归去来辞书画》局部(宋)
陶渊明自彭泽辞官,“归去来兮,田园将芜胡不归?”载欣载奔,回到家乡,“三径就荒,松菊犹存”,亲人在侧,“有酒盈樽”,开始“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的田园生活,陶令变成五柳先生。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只有五首菊花诗,却以自己独有的人生经历和隐逸情怀,写出菊的风骨,“秋菊有佳色,裛露掇其英。泛此忘忧物,远我遗世情。”孤标傲世的菊花与陶公的隐士精神合二为一,成了田园君子的代名词。
唐代田园诗的代表人物孟浩然的《过故人庄》更是对陶渊明田园生活的再现。“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若不是已经过了几百年,我们都要以为孟夫子的故人就是陶渊明了。
《陶渊明漉酒图轴》丁云鹏(明)
孟浩然诗中提到重阳日赏菊花,也与陶渊明有关。他在《九日闲居》中说,“余闲居,爱重九之名。秋菊盈园,而持醪靡由,空服九华,寄怀于言。”退隐田园,对着满园的菊花喝菊花酒,感慨一下人生,这样的重阳成为后人向往的生活。南朝宗懔在《荆楚岁时记》记载:“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佩茱萸,食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
“一从陶令评章后,千古高风说到今。”陶渊明后,菊花也被称为东篱菊或陶令菊,“一夜新霜著瓦轻,芭蕉新折败荷倾。耐寒唯有东篱菊,金粟初开晓更清”。白居易以芭蕉荷花的枯败反衬菊花的清绝耐寒,他的好友元稹要直接地多,“秋丛绕舍似陶家,遍绕篱边日渐斜。不是花中偏爱菊,此花开尽更无花。”
《菊竹图》徐渭(明)
盛唐人写菊清冷之余更加洒脱,而经历过丧国之痛的宋人更懂菊花,“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宋末郑思肖的这首《画菊》写出文人“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凛然正气和不畏强暴、反抗强权的民族风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