傫是什么意思(《道德经》解读 第二十章)
100次浏览 发布时间:2024-12-12 08:25:50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善之与恶,相去何若?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如婴儿之未孩。累累兮,若无所归。
众人皆有余,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海,飚兮若无止。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注释:
唯之与阿: 唯:诚恳地应诺,声音低。阿:呵斥,声量高。谦声应诺与高声呵斥,这是尊贵与卑鄙的区别。
荒兮: 空旷无边际的状态。
未央: 未尽,没有完结。
熙熙: 纵情快乐,嘻戏调笑。
享: 通“飨”,享受。
太牢: 古人用于祭礼时献祭的牛、羊、豕(猪)三牲。
如春登台: 按语境来看,应是“如登春台”。如:去,到。春台:桑台,即春社。春社,源于商、西周时期的传统社戏,早期为男女欢会,后来主要是祭祀土地神,为立春之后的第五个戊日,大约在春分前后。
泊: 淡泊,恬静。
累累: 通“傫”。颓丧貌,疲倦落魄的样子。
有余: 财货丰足。
遗: 通“匮”,根据上下文,应是匮乏的意思。
沌沌(音蹲): 愚昧无知貌。
昭昭: 精明光耀,神采飞扬的样子。
昏昏: 浑浑噩噩,不开窍。
察察: 能言善辩的样子。
闷闷: 无言无语,俗语所称“闷葫芦”。
澹兮: 波涛荡漾貌。曹操诗《观沧海》中有“水何澹澹”句,意即此。
飚: 暴风,引申为迅疾,这里指形迹倏忽。
有以: 以,为也。有为:有本领,精明强干。
顽且鄙: 顽:愚。鄙:见识浅薄。
贵食母: 母:这里指“道”,道是生育宇宙天地万物的母亲。这里指守道志不移。
译文:
谦声应诺与大声呵斥,这两者相差有多远?美好与丑恶,相差又有多远?凡是正直的人们所敬畏的,我就不能不敬畏!
抬眼看看浩瀚无边的宇宙天地呀,我就放下了这些纷扰!
人们熙熙攘攘,兴高采烈地去奔赴丰盛的宴席。又在春分时节,摩肩擦踵地登上桑台去参加社戏。我看到了他们的纵情快乐,但选择独自守着淡泊宁静的心态,好像祭典社戏不曾发生。我此时的心境,就像婴儿还不会哭笑。仿徨无计呀,像游子找不到归宿。
人们都处在财货丰足的满足感呀,我却甘处匮乏,若有所失。我真的只是个褒有愚人心灵的傻瓜吧!混混沌沌就这样了。
世俗的人们凡事神采飞扬,只有我浑浑噩噩不开窍;世人们凡事精明洞悉,只有我稀里糊涂昏昏昧昧。我的这种心境呀,像沧海般水波荡漾没有边际,又像疾风掠影般形迹倏忽横绝万里。
世人们都争相有为,只有我冥顽并且笨拙。我是那么地与众不同呀,因为我注重取法大道来培养我的浩然正气。

秋江南岸 作者摄
本章释义:
前几章,阐述统治者与大众的几种关系,重点指出最好的相处状态是百姓都觉得“我自然”。分层逐次地指出在国家偏离正道后如何回归到大道的状态,并对统治者个人提出了具体要求。
本章,作者用散文诗般的笔触,描述了修道者与普通人的区别,指名了修道者可以看淡他人态度,可以不计美丑,但正直的人所敬畏的,就不可不散畏。世人们可以兴高采烈神采飞扬,修道者却要战战兢兢如履薄冰;世人们图谋财货丰足,修道者却要甘受穷匮困厄;世人们可以斤斤计较,修道者却需敦厚宽宏;世人们讲究有所作为,修道者却甘守笨拙。
为什么修道者要与世人不同呢?因为修道者沉静时心胸要像大海般广阔,心气灵动时要像飘风一样博大激越。这种沉静灵动,是为了更多的负担,更大的牵累,因为修道是要经纬天地人间的,所以必须与众不同。
抛却外在的功利,守护内心的纯正,心怀高远,追寻美好的精神归宿,做到身心与道境合为一体,才是修道人初始要达到的目标境界,即入境。离开尘俗与世人拉开距离,还只是修道的入门。